货真价实
价格、库存真实有效,杜绝虚假交易
[导读]5年来,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补助资金1699亿元,带动地方投入3700多亿元,全国新建改扩建校舍2.21亿平方米、体育运动场地2.1亿平方米,购置各类教学仪器3.01亿台件套、生活设施1824万台件套,全国99.8%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“20条底线”要求,这一组组数据彰显了“全面改薄”工作的成效,见证了学校办学条件的巨大变迁。
5年来,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补助资金1699亿元,带动地方投入3700多亿元,全国新建改扩建校舍2.21亿平方米、体育运动场地2.1亿平方米,购置各类教学仪器3.01亿台件套、生活设施1824万台件套,全国99.8%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“20条底线”要求,这一组组数据彰显了“全面改薄”工作的成效,见证了学校办学条件的巨大变迁。
5年多来,“全面改薄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,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,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及人口流动加快,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也面临一些新问题:一是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依然严峻,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。二是一些乡镇学校寄宿条件还比较简陋,随着学校布局调整,农村小学向乡镇集中,初中向中心镇和县城集中,学校服务半径不断扩大,学生寄宿需求还将逐年增长。三是全国现有乡村小规模学校11万所,这些学校点多、面广、办学条件较差,学校宽带网络教学环境和信息化资源明显不足,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最短板和最薄弱环节,关乎教育公平的底线。
2019年7月,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印发了《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》,再用两年时间,集中解决学校办学条件方面的突出瓶颈问题,为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《意见》坚持问题导向,围绕问题精准发力,强化了具体解决措施,明确了2019—2020年的重点工作任务。一是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。平均班额超过国家限额标准即整体教育资源不足地区,应以发展为主,在城镇、城乡接合部新建、改扩建必要的学校,有序扩大学位供给。平均班额低于国家标准的区县,应以改革为主,引导生源合理流动。二是加强“两类学校”建设。要求各地立足具体情况,优化农村教育规划布局,从最迫切的需求入手,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装备配备,补齐“两类学校”办学条件短板,按照标准为边远艰苦地区“两类学校”教师建设必要的周转宿舍,切实解决教师后顾之忧。三是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。要求各地按照“宽带网络校校通、优质资源班班通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”要求,充分利用光纤、双向宽带卫星等,加快实现农村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。
为提高“能力提升”工作实施的计划性、针对性和有效性,教育部办公厅、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、财政部办公厅印发通知,要求各地科学研判本地区人口分布、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流动变化趋势,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,妥善处理好学生就近上学与接受良好教育的关系,不得盲目建设城镇学校和撤并乡村学校。
教育部今年2月份印发了《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要求各地在8月底前以县为单位制订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,目前全国已基本完成了新一轮的布局专项规划。对于撤并后的闲置校园校舍,教育部已部署开展全面普查,指导各地做好综合利用工作,避免闲置浪费。
在已有资金的基础上,中央财政2019—2020年通过安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,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部分困难地区。中央财政每年约安排300亿元补助资金、170亿元长效机制资金,国家发展改革委每年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70亿元。各地可以结合实际,按照“缺什么补什么”的原则,统筹这540多亿元中央资金用于本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。与以往教育工程项目相比,中央财政在分配资金时,既注重向“三区三州”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,也重视对工作成绩显著省份的奖励。